智能投顾:风口还是陷阱?(2)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国内现有法律法规的缺失,也为智能投顾的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智能投顾从业者郑毓栋感觉,按照他的公司现存的业务往前做,从现有的法律来说有一些缺失,但是监管往前推动的意愿和步伐在目前这个阶段也可能不足。
郑毓栋认为,法律法规的缺失首先表现在信息上。因为智能投顾不仅是一个投资,它是对客户资产的配置,所以需要知道客户的收入水平、负债状况。从目前的整体情况看,除了客户主动告诉智能投顾公司,没有一项法律和法规能够让公司获取这些数据。
其次,我国法律不允许智能投顾公司帮助个人进行账户管理和操作。但美国有投顾法,美国的智能投顾公司与客户签订账户管理协议后,可以得到帮助客户操作账户的合法授权,可以提取管理费作为报酬。
至于其他的监管领域,中美同样存在差异。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杨东表示,美国的传统智能投顾,都是聚焦在场内的资产投资。但国内有很多P2P平台转型做智能投顾之后,会在不具备风险管控能力的情况下,向普通投资者推荐高风险的资产。
然而,当前我国《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中的证券概念较窄,主要是规定了场内证券的范畴,但是场外的一些投资额度并没有纳入到证券的概念中。因此,杨东认为,在目前缺乏法律法规监管的情况下,必须按照金融需要保护和技术驱动的监管方式,来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
“包括对智能投顾的准入和备案及监管控制方面,都需要强调备案制的事中、事后、技术驱动的监管方式。因为大量资产投向场外非标资产的利益驱动是本能的,无法阻止。这里面有必要吸取P2P行业的教训,加强账户管理,特别加强投资者教育和保护。”杨东说。
智能投顾将向何处去
尽管遭遇种种掣肘,专家们仍然看好智能投顾的发展前景。黄金老称,中小投资者同样需要投资顾问,咨询类智能投顾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例如,个人投资者知道消费升级是今年好的股票概念,想找到相关的股票进行投资,这时就可以寻求智能投顾的帮助。张自力也表示,他所在的公司设立了一个人工智能的基金,也成立了研究中心。他们将采用人工智能方式,对中国的资产进行定价,并进行资产配置的研究。
杨东观察到,随着大量互联网金融的崛起,非标类、场外资产的智能投顾方式越来越多。“我们发现很多(公司)开始向高净值的客户推荐场外的资产管理模式,而不是投资保险、投资证券”。
鉴于这种趋势,杨东建议国内的智能投顾公司可以从以下三点寻求突破。首先,要将更多标准化的产品设计出来,对个人和企业进行画像(即评价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国内大量的智能投顾去做非标资产,是因为非标资产融资需求更大。因此,应该依靠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让信用评价为金融服务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其次,要将非标的个人资产和中小微企业尽可能标准化,尽可能地给它们定价。如果中小微企业有画像之后,能够有更好的股权定价,那么云计算、大数据也可能解决股权定价的问题,
最后,要运用智能化的风控手段,更好地保护投资者这一端的风险匹配。原有的风险匹配只能给高净值的人提供更多的资产管理,但是通过技术手段,智能投顾也能给普通的投资者进行更多的资产匹配。
声明:本文仅为传递更多网络信息,不代表99科技网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
投稿邮箱:jiujiukejiwang@163.com 详情访问99科技网:http://www.fun99.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