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共驾时代,文化差异如何左右我们对自动驾驶的态度?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德国慕尼黑大学心智哲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尤尔吉斯·卡普斯博士近期发表了一项引人深思的观点,聚焦于自动驾驶技术普及后人类与智能机器的全新互动模式。随着全自动驾驶汽车逐步成为现实,我们正步入一个与智能机械在真实世界中频繁交互的新时代。
卡普斯博士强调,这一转变标志着人类与智能机器的关系正经历从“工具利用”到“直接互动”的深刻变革。过去,我们或许仅通过软件如谷歌翻译或ChatGPT与AI互动,但未来,我们将在物理空间内与这些智能体共存。
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发表的一项联合研究中,慕尼黑大学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研究团队揭示了人类在面对人工智能时的行为倾向。通过一系列博弈论实验,研究人员发现,相较于与人类对手合作,受试者更倾向于在与人工智能对手互动时采取自私策略。卡普斯博士指出:“在交通环境中,占用机器人的道路并不会引发情感上的伤害。”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倾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和欧洲受试者更频繁地利用机器人的“慷慨”,而日本受试者的行为则相对更为合作。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文化差异与个体的负罪感有关。在西方社会,人们在占人类便宜时可能会感到内疚,但在面对机器时则不会。相反,在日本文化中,无论对方是真人还是友善的机器人,受试者均表现出相似的负罪感。
这一发现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全球推广具有潜在影响。卡普斯博士进一步阐述道:“如果日本人能像尊重人类一样尊重机器人,那么东京的全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可能会比柏林、伦敦或纽约更早实现普及。”这一观点揭示了文化差异在技术接受度和应用速度上的重要作用。
投稿邮箱:jiujiukejiwang@163.com 详情访问99科技网:http://www.fun99.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