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电商总监管乏力,管不住入驻店铺 品售假?(2)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IT时报》记者调查发现,在电商圈子内,不少代办机构声称有能力完成“造假”,可以根据不同的销售商品种类,开具不同的资质证明,价格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并且能“保证通过”。同时,根据国内媒体此前报道,在整条造假产业链中,有的中介甚至有能力“借壳上线”,帮忙从香港找到运营多年且满足京东全球购入驻资质的公司,每家公司转让费3万元,而产品检测报告的报价是500元一份……当前的电商监管审核模式在地下黑产的运作下,岌岌可危。
据以自营为主的网易考拉方面透露,为了开拓平台产品品类,他们也在试点向第三方商户开放,但十分谨慎。目前,不接受社会商家的申请,采取邀请制,根据商家在业内积累的口碑以及官方授权的级别来评判是否符合入驻条件。比如,官方品牌授权二级代理以下的经销商不符合入驻条件。
京东对于售假商铺的管理也不是只有保证金,相关人士表示,按照京东全球购第三方商家入驻合同,如发现商家有售假行为,商家将支付20万美元的违约金。
狗咬刺猬,无处下牙
《IT时报》记者了解到,国内平台对于授权商户资质的审核还存在一个难以逾越的“硬伤”——目前国内电商平台无法直接与海外品牌授权方核实其在中国国内的真实授权情况,“也就是说在审核经销商资质时,平台很难与品牌方官方直接核实,只能通过经销商提供的文件来确认。”一位电商人士抱怨。
此外,即将于8月审议的《电子商务法(草案)》目前采取的是谁销售谁负责的评判标准,并未明确提出平台方的责任。在刘春泉看来,电商平台方作为销售主体,应当负有一定的责任,《电子商务法》不能变相为电商平台免责背书,虽然行政机关也一直在推进各种电商的监管和立法,但鉴于消法已经明确平台无责任,这些监管都只针对卖家,对平台监管则是“狗咬刺猬,无处下牙”。
刘春泉表示,虽然平台的确也做了大量工作,但从制度建设角度来说,就算平台方不作为,按现行规定也无须承担法律后果,所以,有必要从制度层面讨论是否需要确立平台的合理谨慎义务。
投稿邮箱:jiujiukejiwang@163.com 详情访问99科技网:http://www.fun99.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