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港股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 雷军高调表示对未来充满希望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小米港股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 雷军高调表示对未来充满希望
铜锣声散去的那一刻,小米的股价开始在港交所大厅的显示屏上跳动,开盘17港币,首日报收16.8港币,下跌1.18%,市值3759.19亿元港币。
首日破发,合情,但又不合理。
今天上午9时许,雷军带着林斌、黎万强等人,敲响了港交所的大铜锣。至此,雷军“五年内不上市”的口号已经湮灭不再,但小米的故事依然在继续。
首日破发,也并没有影响雷老板的心情。今天的晚宴,雷军还开起了玩笑,说小米今天还上了“娱乐版”,小米CFO周受资的“小白脸”完全能够代替吴亦凡,撑起代言的颜值。
小米现任CFO 周受资
这样的状态,也符合此前他自称对IPO满意的状态。
根据雷布斯公式:小米估值=苹果x腾讯,在外界看来,这似乎只是一个戏谑的笑话。但据锌财经在港交所实地获取的即时消息来看,雷军私下表示,这个公式并不是在谈小米的估值,而是小米的模式。
这个公式的推理证明,依然在雷布斯的手下继续。
“世界会默默奖赏勤奋厚道的人”。首日的战果不尽人意,但雷军依然高调表示,对未来充满希望。
锌财经拍摄自现场
拥挤的港交所大厅里,人头攒动,小米员工、嘉宾、媒体等数百人共同见证小米奋战八年以来,既是结束又是开始的特殊时刻,而锌财经创始人潘越飞也是其中的一员。
“为小米而发烧”的潘越飞从追随了小米的第一个产品demo,到今天目睹雷军终于敲响了直径增大80%的港交所铜锣,再到即将认购小米股票成为小米的“大韭菜”,潘越飞也见证了小米的诸多第一。
港交所史上最大规模民营公司IPO 全球最大规模散户IPO 首只同股不同权的股票
从小米风言风语的上市流言,再到递交上市申请书,以及到今天港交所的铜锣声,锌财经也都一一见证甚至亲历了整个过程。
存在即合理。
小米目前就值这个价,但在未来,这依然是一家“远景千亿”的公司。
1、一家刚开始的互联网公司
对一家企业来说,到底值多少钱,并不是别人说了算,而是自己说了算。凭借自己的团队、核心业务,以及前景等实力。其中,核心业务是命脉。
这,一直是估值的主流法则。
小米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在上个月之前,雷军还依然在公开场合强调:“小米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不是硬件公司。”
但就在上个月22号的香港路演中,雷军“终于想明白”,把小米定义成“是一家同时能做电商、硬件、互联网的全能型公司”。
最终,雷军把小米定义为“新物种”。但细细想来,这其实一直是影响小米估值的大bug。
当外界的声音要把小米打入“硬件派”的时候,雷老板坚称小米是一家“互联网企业”。上市之际,雷老板似乎更害怕再一味的坚挺会影响“民意”,将小米定义成了“硬件、电商、互联网”的全能型公司。
那么,到底是硬件,还是互联网?从小米的IPO申请文件中,基本可以把小米归入硬件公司行列,至少,在目前阶段是这样。
根据招股书显示,小米从2015-2017年的收入分别为668.11亿元、684.34亿元、1146.25亿元。而这其中的大部分收入来自手机业务,三年分别占比为80.4%、71.3%、70.3%。从数字来看,这依然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卖手机”的公司。
正因为如此,“千亿”的小米也不断的被压低估值。但在近几年的数据来看,这家巨大的硬件公司也在朝着“高度互联网化”的路程中行进,也是一家刚开始的互联网公司。
从小米递交的招股书来看,小米的IOT业务和互联网业务的收入,都在逐年上升,分别占比为17.9%、27.7%、29.1%。从直观的数据来看,小米确实在“互联网化”。
所以,纵观小米业务收入的总体分布,不如将其定义为一家“正在努力互联网化的硬件公司”,至少在目前阶段,依然以硬件为主。
即便小米被外界定义为“硬件公司”,但依然是全国乃至全球“最互联网化的硬件公司”。
在小米的长远布局上,雷军已经 小米的整体硬件业务的净利润率不会超过5%,明显低于华为、美的等3c行业主流品牌的利润率。再加之近三年互联网业务总体比重逐年上升,小米的互联网化并不是遥不可及。
对小米来说,互联网业务还仅仅是个开始而已。
2、战火之下,小米不会熬成粥
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还是打起来了。
上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参加一次会议的途中宣布,将对中国价值340亿美元的商品征收关税,其余的160亿美金将在接下来的两周内生效。
战火之下,安有累卵?
在前文《千亿小米,属于人民的远景》一文中,锌财经分析道:独角兽们最担心的是不可控的黑天鹅事件。这也是独角兽们想赶在暴风雨来临前躲进港交所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打嘴炮,到亮实锤,独角兽们最担心出现的“黑天鹅”还是起飞了。
雷军在昨天的公开信中也表示,中美贸易战正处在最关键的时刻,国际资本市场也风云变幻。对上市的小米而言,已经不是“卖出一部手机就赚一块钱”的时代了,讨好资本一定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
战火之下,包括排在小米之后上市的各大独角兽,都退去了一些原有的泡沫,甚至是以更加露骨的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
外部环境的重压,也压低了小米本应该有的价值。但盛极而衰,否极泰来,一直是宏观经济发展的规律。已经这么糟了,还能糟到哪里去?所以现在,也是小米的一个机会。
最终估值453亿美金,比雷军的“总不会连550亿都不值”足足少了近100亿美金,一方面,是对目前糟糕大环境的无奈;另一方面,也不难看出,上市一天的小米市值依然处于底部之中。
然而,这对小米来说,也不尽然是坏事。以一个极低的起点起步,或许能换取更加广阔的上升空间。至少目前看来,这一点的确受到了李嘉诚、马云、马化腾等行业领袖的认可。
由盛而衰,再衰而盛,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不变规律。小米确实承担重压,但重压下的小米,也为千亿市值积累了强大的势能。
3、供应链虽重,仍是机会
谈到供应链,就不得不回顾,2015、2016这对小米来说最至暗的两年。
原定2015年发布的小米5被推迟到了2016年的2月,原定2015年8000万台小米手机的销售目标也没有完成。
最大的问题正是出在供应链上。雷军很生气,周光平等小米元老相继撤换。
当然,小米最终还是缓过来了。雷布斯亲自上阵解决了供应链的问题之后,2017年相继发布了小米6和MIX2,全年的销售量也达到了9141万台,并且创下了单季出货量2361万台的记录。
雷军也亲自承认,小米能够实现此次惊天大逆转,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研发和供应链层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整改。
刚从供应链的泥淖中走出来的小米,依然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依然需要在这方面花巨大的力气。
在外界看来,小米供应链的问题也是一个巨大的风险点,但现在不断扩大产能的小米,也正在让这个问题变得不是问题。
在供应链上,小米一直秉持“便宜要好货”的策略。
按照常理,这对任何一家供应商都是一个悖论,但事实是,在中关村劳模亲自上阵之后,小米的供应商已经基本稳定下来,其中很多都是上市企业。
那么,悖论之下小米的供应商们的出发点到底在哪里?首先,“便宜又要有钱赚”的最常规操作方法就是保证量产,用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从而博取利润,小米显然能够做到这一点;其次,能够成为小米的供应商,本身就能做一个品牌背书,并且对上市公司来说,能够借此做一张漂亮的财报。
在整个供应链的环节上,小米直接对接了用户和供应商。根据用户的反馈,直接将要求传递到代工工厂,在减少了代理商和中间流转环节之后,也有效的避开了传统模式的“牛鞭效应”。
牛鞭效应
但直接对接生产厂商的操作模式确实加重了小米本身的负重。“做好人情”,一直是与供应商相处的“明规则”。特别是在物料有限、产能有限的前提下,为什么不选择华为,不选择OPPO、VIVO,偏偏选择小米,这是雷军必须时时刻刻要思考的问题,毕竟小米已经有了周光平的前车之鉴。
现阶段看来,在雷军亲自出面挽回供应商的心意之后,小米的供应链已经基本稳定下来。
4、小米新零售,坪效24万
从2016年的深坑里爬出来之后,一直在做“线上电商”的小米开始布局线下的“新零售”模式。目前来看,小米已经拥有了多种形式的线下门店模式:有小米授权的个体门店,有小米的体验店,还有一直以来的小米之家。
根据 的数据显示,目前小米直营的小米之家在国内已经超过150家,其他各类小米授权的线下门店也超过150家,几乎是以一年百家的速度在生长。
做到了线下门店之后,用户可以直接到门店体验并购买到产品。在同类竞品中,诸多品牌早已深入线下场景,特别是在一些三四线市场,利用信息不对称以及明星代言的方式,圈占大量的三四线城市的消费群体。
但即便是拓展了线下渠道的小米,依然坚持着雷老板“厚道”的定价标准,用户回归也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当然,三四线城市信息不对称也只是暂时的。因此,与竞品所要焦虑的点不同,小米的线下模式和定价策略不必考虑信息对称之后要做怎样的战略调整,各大手机硬件商要追随雷军“不超过5%”的口号,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
把时间轴回调, 打开小米线下的是小米之家。从2015年9月位于北京的第一家小米之家开始,到去年5月28日上海怡丰城的第100家。
在此之前,小米也被外界视为无法做线下的企业,但现在,除了一开始就被视为小米优势竞争手段的“互联网销售模式”,刚起步的线下“新零售”战略也频频告捷。
“老+新”的销售渠道,反而成为了小米的优势。
林斌
“一年百店”,这是小米新零售的成绩单。当小米联合创始人、小米总裁林斌被问及“一年百店”是什么感受时,他脱口而出的是:“累,很累。”
累,也是有回报的。
布局线下之后,小米之家的坪效已经超过了24万元,在全球范围内排名第二,仅此于苹果之后。这也与小米的低价策略有关,一部小米手机的价格相当于一部苹果手机的1/6-1/5。
外界也对小米之家如何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做出如此高的坪效表示质疑,林斌给出了“三个”最重要的因素:位置、位置及位置。对一家手机厂商来说,能在一家商场里挑到好的位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大多数商场,除了苹果之外,更多的手机销售区域会被安排在3层以上的区域。
在小米的定位中,小米之家是小米生态链展示的重要输出窗口。在林斌看来,小米之家不是一家卖手机的专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品类”。从超高的坪效来看,这种模式已经被用户所接受。
在硬件毛利只有个位数的情况下,小米也已经能够做到把单店的成本控制在7%之内,而这,也已经让线下渠道实现了盈亏平衡,甚至微利。
从互联网思维,走到线下“新零售”的小米,也让更多人看到小米是能够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的,原本为人诟病的“低价小米无法做线下”的论证也不攻自破。
5、小米出海,印度第一
小米能够起死回生,海外业务尤其是在印度市场的惊人表现,功不可没。
在国外,小米最早进入的是印度市场,这个人口可以与中国相匹敌的巨大消费市场。到现在为止,是小米安家印度的第四个年头,在所有手机品牌的销售量中稳居第一。
印度市场给小米带来了好运。在国内手机市场基本增量不大的情况下,印度市场的频频告捷为小米奶了一口大血。从2017年开始,小米手机在印度市场份额已经接近20%,从2017年第四季度开始,小米手机的市场份额超过了25%,并长期保持市场第一的占有率。
但也不可否认,印度依然是一个低水平的消费市场,与小米一贯走的“低价路线”不谋而合。显然,在更高级的欧洲市场,拼价格一定不是最有效的竞争方式。但欧洲,也不是一个小米可以放弃的市场。
“一向走低价的小米,能在欧洲做成吗?”外界也充满了对小米扩展高水平消费市场的质疑声。
来自王翔的微博
从去年开始,小米已经着手布局欧洲业务,并且把 小米之家开在了西班牙的马德里。就在过去不久的5月份,小米又在法国巴黎和意大利米兰分别开设了线下门店。
这一次,小米调整了一半的战略:依然在最好的位置,但卖的是最好的货。
如小米一贯的选址要求,巴黎的小米门店放在了离乔治蓬皮国家艺术中心只有五分钟路程的位置。店里卖的是小米的两款高端机型,以及便携式音箱和平衡车等周边。
小米全球战略负责人王翔这样定义了欧洲市场的手机格局:欧洲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并不是很激烈,小米有很大的机会。
王翔的判断也得到了销售数据的认可。今年第一季度,小米在西欧的销售量超过了62万台,在所有品牌中排名第六。其中,在希腊市场的份额更是占到了24%,超过苹果、三星以及所有国产品牌,位居第一;在进入欧洲最早的西班牙市场,也以12%的份额排名第四。
在小米的欧洲布局中,德国、英国以及荷兰,也将在近期内开设线下门店。哪怕是到目前,也仅仅是小米吹响攻占欧洲市场号角的第二个年头,在人口基数不大,消费要求较高的需求下,能交出这样的成绩单,也确实是一个让人可以期待的战果。虽然,距离早期攻入欧洲市场的华为和荣耀尚有一定的距离,但已经能够望其项背。
对欧洲市场上的小米来说,也仅仅是需要时间而已。
结语
在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掐架的背景下,小米依然凭借17港元的发行价,543亿美金的估值,排列史上前三规模的IPO。市场唱衰,首日破发,也是在糟糕的大环境下资本缺乏信心的正常表现。
在今年港交所上市的新股中,73只股票有52只跌破发行价,破发已经是一种常态。小米也清楚,在现在这个时候逆风而行,就必须做好股价长期动荡的准备。
“新物种”,也是每一家公司在被读懂之前的普适定义。走过来的如Facebook、腾讯、阿里,任何一家都曾收到过质疑。
在前文《雷军,终究还是撒了谎!》一文中,锌财经也已经详细分析了雷军在敲响这面铜锣前的排兵布阵。在大环境普遍不被看好的背景下,让对的人做对的事,也是小米被长期看好的重要因素。
今天,在香港旺角的小米之家里,簇拥而来的顾客排到了墙角,不得不在现场采取了限流的安保措施。在店门口,赫然立着“小米八周年庆典,全场八折”的标牌,这或许也是驱动大量顾客前来的巨大因素之一。
雷军口中的“新物种”,却依然依靠如此古老的方式在获客。这或许也是雷军在把小米带向“千亿公司”的路上应该焦虑的痛点之一。
就在今天上市直播的专访里,有记者问雷军:此时此刻有没有什么想对八年前的自己说的?
雷军想了一会说:“开业那天,记得去理个头。”
从“头”开始,无论是雷军还是小米。八年前,小米成立是一个新的开始;八年后,小米上市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小米,依然是一家远景千亿的公司。
投稿邮箱:jiujiukejiwang@163.com 详情访问99科技网:http://www.fun99.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