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原创观点 > 正文

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遭遇拦路虎:国外各怀心思,中国有心无力……(2)

2018-03-06 09:28来源:99科技原创编辑:时寒峰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据悉,日本岩谷产业(TYO:8088)的加氢价是1100日元/公斤,折合人民币约65元,公司能保持微利。而这个终端价格的实现是在前期投入中,日本政府承担一半费用,车企承担三分之一,岩谷只投资六分之一。

  “有些氢气出厂只要几块钱,但经过脱硫、纯化、加压运输、气站储存,加氢站可能还要升压,算上加气站的建造占总成本40%-50%的投入,综合起来很贵。”程伟说,加氢价还与周边车辆规模有关,规模越大,成本越低。

  从生产端来看,成本要大幅下降,产业链需要更成熟。国内产业链比较薄弱,国外也不能算成熟,目前制造成本比同类型的燃油车和纯电动汽车更高。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600166.SH)董事会秘书、高级副总裁龚敏告诉《财经》记者,50万辆的规模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及基础设施投资的盈亏平衡点。

  “在全球来讲,产业链也不成熟,丰田、本田和现代等大多都是依靠背后财团,打造一个全封闭系统自己干的。”广东泰罗斯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锐明对《财经》记者透露,现在很多催化剂、质子膜等核心材料和零部件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成本居高不下。

  而从用户端来看,目前市场对于燃料电池汽车的认知非常不充分,对于其安全性的质疑很多,一些主管部门人士仍将氢与不安全划等号,更不要说许多没有接触过氢燃料电池的普通公众。

  国内从车辆到关键零部件本身法规标准都不健全,完善标准法规体系、提升测试评价能力等方面的突破至关重要,程伟指出,丰田在日本也遇到困难,如在车辆进入密闭空间如地下停车场时有无安全隐患,没有权威的第三方可以证明。

  一位从事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多年的资深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加氢站所占的土地属商业用地,涉及消防、安监、住建等很多部门,现在没有人牵头负责,略显混乱。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氢能作为一个新的能源体系,将很有可能改变现有世界以石油为中心的地缘政治格局。在张锐明看来,国外现在很多传统能源企业是表面欢迎,内心抗拒。巨头们持续开发新技术作为储备,但在作为挣钱工具的传统能源用尽前,不会快速地大规模推动氢燃料电池的产业化。

  国外有技术,也有各种延缓商业推广的心思,但中国是有心无力。

  中国初生襁褓

  从技术角度看,在中国,只具备一定基础,材料技术和系统综合性能差距都较大。

  在2018年1月的电动汽车百人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表态支持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对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研发力度,推动区域化、商业化的市场运营,拓展燃料电池新的应用领域”。

  2016年10月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给燃料电池汽车定了几个目标,到2020年规模达5000辆,2025年为5万辆,2030年则是百万辆,超过了日本同期80万辆的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并不容易。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今年1月的百人会上提到,“燃料电池汽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在拉大,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还亟待完善。”

  要追赶,关键要认清差距。

  在美国数十年的燃料电池工作经验让张锐明认识到,“中国产业链、技术、商业化等各方面,与国外比都有相当大的差距,是全面落后。”

  不过,国内在整车集成、关键材料和零部件上都有涉及,一些实验室技术并不比国外差太多,差距是在从跳出实验室进入产业化这一步。

  国家的战略和政策是商业化初期不可或缺的。日本很早就将建设氢能社会定为国策之一,中国在这方面也已开始布局。2016年5月, 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表示要“开发氢能、燃料电池等新一代能源技术”。

     投稿邮箱:jiujiukejiwang@163.com   详情访问99科技网:http://www.fun99.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