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代扔服务 人文温度让政策执行有厚度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垃圾代扔服务,人文温度让政策执行有厚度
家中垃圾不是这个满了,就是那个满了,而扔垃圾的道儿还变远了。代扔服务,让高龄老人垃圾分类不发愁。“阿姨,今天的垃圾我拿走啦。”每天晚上7点,海淀区曙光街道望塔园社区望福园小区的社区志愿者们都会来到社区几户高龄老人家门口,帮老人代扔垃圾。(6月1日《北京青年报》)
垃圾实施分类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统计,垃圾分类可以使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减少三分之二,有利于改善垃圾品质,使得焚烧(或填埋)得以更好的无害化处理,对于生态环保都具有综合性效益。垃圾分类处理具有如此多的优势,亟待得到全面的执行和落实。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等地就被确定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随着各地专业性法规的出台,垃圾分类投放和处理应当驶入快车道。
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18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2017年,202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20194.4万吨,处置量20084.3万吨,处置率达99.5%。北京市产生量为901.8万吨,在全国排名第一,垃圾的产生量不断攀升,对垃圾实行无害化处理的压力不断增加。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就不能停留在初级层次,让垃圾分类处理得已落实落地,是检验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能效度的试金石。因势利导让法律规定的责任和义务落到实处,法律的规范、引导、监督和约束功能才会得已发挥。
垃圾分类处理是项系统性工程,从垃圾的分类收集、存放、运输、处置流程,需要实行闭环式管理,其前提和基础是“前端分类”,即在每个家庭和小区就实行了严格的垃圾分类,后续的收集、存放、运输和无害化处理才会得已更好跟进,也才能保证质量和效率。不过,垃圾分类处理涉及到千家万户,每个群体面临的情况又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老年群体中的高龄者,囿于意识和身体条件等综合因素,在执行和落实上存在很大的难度,需要在普适性要求之上实行“特别关照”,让这些群体不被遗忘,则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才会更有保障。
时下,随着垃圾分类处理的全面推行和不断优化,包括小区内垃圾桶的设置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为了更好的实行集中化收集和清运,另一方面为了 更便于垃圾分类指导员更好的开展工作,提高指导居民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的工作效率,垃圾投放点的数量进行了极大的精简,部分居民的投放距离线被拉长,从原来的“就近投放”,变成了“还得走几步”的不便。扔垃圾的路变远了,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不过对年老体衰,出行不便的高龄老年则是极大的挑战,混装投放可以减少出门次数,而分类处理则“由1成N”,成了部分老人不能完成的任务。
垃圾若不能及时投放,对家庭是一种烦恼,也会降低老年人实行分类处理的积极性。他们为了节省时间和效益,更便于自己出门扔垃圾,则可能从分类处理再次回到混装了事。让高龄老人垃圾分类不发愁,垃圾分类处理才不会存在真空和空白,基础保障才会更加厚实。《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增至349.1万人,占北京市户籍总人口的25.4%。这意味着每四名北京市户籍人口中就有一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老年群体如此庞大,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包括垃圾分类处理的不便性,都应当得到正视与积极回应。
为高龄老人提供垃圾代扔服务,既是普惠式要求,也是特殊性人文彰显,体现城市的温暖和温度。法律条文可以是冰冷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必须要有人文性,为每个特殊群体提供人文关怀,法律的实施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投稿邮箱:jiujiukejiwang@163.com 详情访问99科技网:http://www.fun99.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