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原创观点 > 正文

智慧春运,助力返程之路

2022-02-18 23:36来源:99科技原创(99it.com.cn)编辑:毛青青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春运期间,铁路部门推出一系列新技术、新设备、新措施,用智慧力量为旅客提供更加细致周到的服务。(来源:央视网)

  2月16日至17日,也就是正月十六和正月十七,将再次迎来返程客流高峰。作为春运返程的第二波高峰,各地也推出了相应的服务措施,方便各地人员安全返岗。为做好返粤高峰客流的防疫工作,广东地区各大火车站首次在出站口设立5G智能检疫终端,抵穗旅客只需要扫身份证,就可以核验全国的健康码,帮助旅客实现“一证出站”,解决了老年人和“脱网”旅客出行亮码“难”的问题。同时,为做好学生客流运输,长沙南站也升级完善系列查验设备,以服务好返校学生的购票、退票、核验等;在进站口设置人工通道,及时处理学生刷证进站时遇到的疑难问题。一些车站已做好出站学生的接驳工作,在出站口张贴公交乘坐标识,完善无缝接驳线路引导。

  作为最大的交通运输系统,铁路部门一直都在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好的帮助。在方便旅客出行的同时,广州南站还在进站口设置了自助送站服务,扫描广州南站小程序二维码,自助填写送站信息就可以跟随乘车人进站。此外,广铁集团还在珠三角城际铁路47个车站开通12306支付宝小程序扫码进出站服务,旅客只需一“码”在手,跳过买票、检票进站流程,实现“公交化”出行。

  在疫情防控的大前提下,春运返程也让各地的疫情防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目前全球疫情仍在高位流行,全国仍然有局部地区散发聚集性疫情发生,春运返程出行仍然要坚持安全有序,尽量错峰出行。伴随着返程高峰的到来和返岗复工的高潮,铁路部门也采取针对性疫情防控措施。铁路作为春运客运主力之一,如何安全迎接返岗复工潮备受关注。众所周知,当前春运已经进入复工返岗出行高峰期,从售票大数据来看,返程运输客流 峰预计发生在2月16日至19日,日均发送旅客900至1000万人左右。因此,铁路部门也做出了包括开行点对点专列、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车站重点部位预防性消毒等相应的措施来防止疫情通过铁路传播。作为返程当中的旅客更应该积极配合做好扫码、测温,规范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做好自身防护。

  2022年春运已进入到了返程高峰,铁路部门也相继推出一系列新技术、新设备、新措施,用智慧的力量给春运提供相应的保障,同时针对返程客流高峰,交通运输部门强化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服务保障。加强客流高峰时段、易受恶劣天气影响路段、事故多发路段路网运行监测,多渠道发布路况信息。强化对重要通道、节点通行管控,保障干线公路网畅通有序。(李毅帆)

     投稿邮箱:jiujiukejiwang@163.com   详情访问99科技网:http://www.fun99.cn

相关推荐
豫渝两地迎喜讯 郑渝高铁来助力 豫渝两地迎喜讯 郑渝高铁来助力

随着铁路职工收起最后一件工具撤离工作现场登上试验列车准备返程之际,本次

原创观点2022-04-30

铁路拳拳出击持续助力春耕保供 铁路拳拳出击持续助力春耕保供

春播时节,化肥等重点物资运输需求旺盛。3月份以来,中国铁路沈阳局共组织

原创观点2022-04-10

福厦高铁助力东南沿海经济发展 福厦高铁助力东南沿海经济发展

3月17日,在新建福厦高铁莆田站厦门端施工现场,铺轨机顺利铺下全线第一组

原创观点2022-03-26

广湛高铁穿海助力粤西腾飞 广湛高铁穿海助力粤西腾飞

近期,广湛高铁湛江湾海底隧道永兴号盾构机掘进至1400米,穿越东海堤进入湛

原创观点2022-03-25

绵泸高铁全方位助力旅客旅游出行 绵泸高铁全方位助力旅客旅游出行

为全方位满足旅客踏青旅游出行需求,连日来,内江车务段结合管内客流特点,

原创观点2022-03-22

春运期间的中老铁路 春运期间的中老铁路

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26日发布消息,首次投入春运的中老铁路交出亮眼

原创观点2022-03-08

春运谢幕开启新格局 春运谢幕开启新格局

2022年春运,注定不凡。第一次,春运与冬奥相遇,中国高铁牵手双奥之城,上

原创观点2022-03-06

春运工作,让旅客满意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春运工作,让旅客满意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和煦的阳光融化了厚厚的积雪,碧绿的春水流淌在茂密的森林,崭新的列车飞驰在

原创观点2022-02-23

冬奥高铁,彰显中国铁路智慧 冬奥高铁,彰显中国铁路智慧

精彩绝伦,惊世骇俗的北京冬奥会已经圆满谢幕,大家都被大气简约的开闭幕式

原创观点2022-02-22

中老铁路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中老铁路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2年2月17日,中老铁路出入境货物列车开行236列5186车,发送货物16.42万吨

原创观点2022-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