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音助手到智能芯片,手机人工智能的“三级跳”(3)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乃至识别陌生来电,在解锁后列出你最常使用的应用,或者在提醒事项中标记了一个约会(但你并没有将之放入日程表中),以及自动显示附近标记的酒店,这些都已经在不知不觉地出现在了你的iPhone当中。由于封闭的生态,苹果的应用也在AI的应用上更加顺畅。对于苹果而言,人工智能或者说iBrain正在潜移默化地成为系统的一部分。
智能芯片+智能系统:软硬结合的落地
9月3日,华为推出了首款搭载NPU的手机芯片麒麟970。NPU实际上是“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的简写,翻译过来就是“神经网络处理器单元”。根据华为提供的数据显示,NPU的性能6.25倍于CPU、4倍于GPU;NPU的效能50倍于CPU、6.25倍于GPU。
这种好处在于,更多人工智能的计算可以在本地处理即嵌入式AI(On-Device AI),而不需要上传到云端(相对于Cloud AI),大大提高了效率,同时也进一步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比如文章前提及的Mate 10的识别拍照场景就完全是通过本地处理,而不用上传到云端进行分析。
华为也给出了一个更直观的数据体验,在发布Mate 10时,华为Mate 10仅用时5秒便完成了100张图片识别,一起被拿来对比的iPhone 8 Plus用时9秒,而三星Note8则整整100秒。这就是利用人工智能与否的差异。
而Mate 10终于被华为以“IntelligentPhone”的概念提出。通过更具潜力的NPU和软件生态的推动,软硬件的合力已然形成。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有消息指出,搭载了内置NPU的麒麟970同时在软件上进一步探索的荣耀V10早已开始规划。
对于未来而言,系统层的人工智能加上硬件的加持,发力On-device AI+Cloud AI,会逐渐成为标配。如果参照目前最为领先的苹果,在其A11芯片中也已经开始利用神经网络算法以强化包括AR在内的软件运用。
不远的未来:走向生态竞争
你可能不会相信,每天人们在手机上滑动的长度超过了100米,相当于一个自由女神像的高度。这100多米是你与各个软件交流的距离,也是你沉浸某一硬件终端的距离。对于厂商而言,如何整合这100米的距离提供更好的服务,是发力人工智能的初衷。
越发激烈的战争已经打响。即便围绕手机这一单一终端,不同层级不同位置的厂商都开始尝试,试图提供完整的软硬件及生态服务成为共同的目标。
不久前,高通宣布其神经处理引擎(Neural Processing Engine,简称NPE)的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向所有开发者全面开放。高通也表示会“加大AI领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提升CPU、GPU和DSP性能这三大方面,从而更好的支持AI”。这意味着包括海思、高通和苹果在内,芯片层的竞争已经开始。
这也意味着生态层面的竞争。在发布麒麟970时,华为也发布了自身的开放AI平台,专门搭建具体应用到CPU、GPU、NPU等硬件处理器之间的“桥梁”,以便于开发者更好地挖掘NPU的潜能。如何让开发者们在自己的平台上利用AI,显然是未来各个厂商需要逐力之处。
如果站在这一维度去审视,目前大多数手机厂商还不具备独立完成生态搭建的能力,因此短期时间内,大部分厂商发力AI依然停留在单一功能上。就像余承东所言,软件的能力、芯片的能力和生态的能力会是将来比拼的关键。
但显然,第一梯队的苹果、谷歌、华为和三星,已经与之后所有厂商拉开了差距。
声明:本文仅为传递更多网络信息,不代表99科技网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
投稿邮箱:jiujiukejiwang@163.com 详情访问99科技网:http://www.fun99.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