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风口上的5G医疗 到底是不是医院的“智商税”?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站在风口上的5G医疗 到底是不是医院的“智商税”?
深夜,一辆救护车正在路上疾驶。
“这位病人主诉胸痛,结合问诊和心电图结果,排除主动脉夹层和肺栓塞,可以确定是心肌梗塞,尽快用抗血栓药物,我们通知心导管手术室待命!”
在十几公里外的医院,急诊危重病科医生和心内科医生一边看着显示屏,一边通过耳麦快速与救护车上的120急救人员对话。这块特别的显示屏一侧显示了这位“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心电图等基本信息,另一侧屏幕清楚显现了救护车上急救医生所佩戴AR眼镜的第一视角图像,“患者”的手指动作、甚至小到脸部细微表情都看得清清楚楚。
当急诊科医生对着5G工作台屏幕说出上面那段话的同时,也在面前的工作电脑上输入了抗血栓药物的名称和剂量。同一时间,救护车急救人员AR眼镜的显示屏上也出现了相同的文字内容。
此时这辆救护车距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还有8公里的距离,随车“家属”签了手术知情同意书。10分钟后,急救车到达,患者直接被送往医院心导管室接受急诊心脏导管手术。
——这不是电影片段,是8月25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联合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完成的上海首辆5G救护车院前-院内急救任务模拟演练。
这场演练背后,正是投资风+舆论风口上的5G医疗。
为何医院开始频频上5G?
霍金在《时间简史》的开头写过一个故事:一个 的科学家在一次天文讲演中描述了地球如何围绕太阳公转,太阳又如何围绕恒星集团公转。结束之际一个老妇人站起来反驳:“你讲的是一派胡言,实际上,世界就是驮在一只巨大乌龟上的平板。”
如果当时有网络,只能看到地平线的普罗大众,估计很多会和老妇人一样,仅想用自己的角度来奠定一种事实。
这就是“井底之蛙”故事的群像演绎版:一个青蛙坐在井底评价天空,并引来井底的其他青蛙,大家很快形成一致结论:天空就是井口这么大。
这一幕,很像消费者口中的5G无用论,也像近期在舆论平台上被贴“骗钱”标签的5G医疗。
“中国大力建5G是被西方国家忽悠的。”
“最近5G被吹的神乎其神了,比网线都快乐。”
“为什么远程医疗要使用5G技术,而不是用光纤宽带?”“为了骗经费。”
近日的世界5G大会和服贸会专题展,多个5G行业应用案例出现在各类平台上,又引起“井蛙”们的警惕。甚至在知乎平台上,“我奇怪为什么有人相信5G有用”的一篇帖子,列举了5G在远程手术、自动驾驶、物联网上的几个“无用”说法,收获了1504个赞同。
他们坐在井底,没有看到或是亲身体验到医疗技术和医疗管理在现代科技下发生着的重大变革。
2018年,福州孟超肝胆医院做了一场全球首例5G动物手术。
尽管当时5G还处于牌照发放前的试验期,但作为中国首批5G试点城市,福州已经提前开始建设5G网络。当年12月,福州孟超肝胆医院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福建联通等一起实施了这场手术。
当手术室内,一个内窥镜进入动物腹腔时,所显示的腹腔内画面也几乎同时出现在50公里之外的远程主刀医生面前。主刀医生在远程操作台旁通过3D视频观察,操纵着一个手术机器人的长臂,并通过实时音视频与手术现场助手进行交流,近一小时后,手术成功完成。
一年后,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联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在5G网络支持下给一位年长的“胃肿瘤”患者做了手术
因该患者年龄大,基础疾病多,患病时间长,围手术期风险高,手术操作难度大。为减少风险,医院专家们决定实施外科腔镜下手术治疗,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李明教授基于5G网络远程指导手术。
手术当天上午,天门一医放射科多学科会议室的远程会诊大屏幕内清晰显示出三块区域,分别是手术实时图像、多学科会议室场景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专家远程指导音视讯通话场景。远隔千里的两地会诊现场均可以清晰地看到患者手术部位和整个手术进程,经过2个多小时紧张有序的操作,手术成功。
日本电视剧《白色巨塔》中,经常有医生在手术室透明围墙外的观看台上围观和学习。
这一次的5G手术中,消化内科、影像科、病理科、肿瘤科骨干医生以及相关科室的很多医生也通过大屏幕更近距离地围观了手术细节。
5G网络普及之际,手术也开始向高难度、高精度“进阶”。
2020年6月11日,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也成功完成了全国首例在5G+混合现实技术下开展的远程指导颈动脉内膜剥脱血管重建手术。
当时75岁的徐姓老人因突发左侧基底节区脑梗塞导致右侧肢体乏力18天入院,CT血管造影显示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节段性混合斑块伴管腔重度狭窄。经过与患者家属沟通,医生决定为其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重建血管。
术前,医生将患者的MRI、CT等二维影像资料高清重建,构建了患者的个体化的三维解剖图像,并进行了3D打印及全息三维多模态解剖影像,精准设计了手术方案。手术当天,三位医生佩戴VR眼镜,将患者的全息影像与手术台上的患者进行匹配重合,再次回顾影像,并按照手术计划在患者左侧颈部标记了手术切口位置。与此同时,术中使用电生理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监测,荧光显微镜及术中超声监测,确保了手术安全。
另一端的远程医学会诊中心,主治专家手持指导设备并根据静帧划出了切口的范围,通过语音指令,对手术进行实时远程精准指导,最终颈动脉内膜剥脱血管重建手术顺利完成。
事实上,手术台之外,救护车、急诊、疑难病症远程会诊、ICU的移动化,甚至病房查房,也开始越来越频繁“上5G"。
这就是文章开头那一幕:当一些大众还局限于“急诊车上做手术?不现实”的想象时,5G急救车的演练已经在现实中真实发生。
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医生陈海鸣的一段公开发言,把5G急救车改变传统院前急救模式的变化描绘得更贴近事实:
一个患者进入5G急救车后,随车医生通过手环就可以快速识别患者身份,获取既往信息和健康档案,通过监测仪将车载的数据实时传输到院内指挥中心的专家团队,用AI语音笔可以全程录制语音病历,用AR眼镜可以让随车医生和专家团队实时沟通,通过5G+4K将车内的情况直接传输到指挥中心大屏。“相当于将一个专业团队的救治能力前移到救治现场,做到‘车院零距离’。”
从会诊到手术,从前端急救到后端管理,从为何从北上广综合大医院到地方医院,都愿意在5G上果断尝鲜?
效果和效率有着鲜明的说明:2016年,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和新加坡医院做呼吸重症会诊时,12G的病例数据从周五下午开始传输,花了12个小时,到第二天早上才传输完毕,以至于有人在办公室守了整整一夜。
几年后,中日友好医院、四川华西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医生对3例复杂性疑难重症远程病例讨论时,预备了几个小时传输病理资料,但通过5G网络,竟然不到1分钟就传输完毕。
2020年疫情爆发后,武汉雷神山医院应用5G与北京、上海、广州大型的医院开展高清实时的会诊,通过远程CT协助、远程标注和研讨重症患者CT影像,让3000多名重症患者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了诊治方案。
当时,浙江省人民医院专家还通过5G远程操作了武汉方舱医院患者床旁的超声机器人,即便在方舱医院缺乏医疗专家的情况下也实现了专家级别超声检查。
运营商联合华西医院一起搭建了患者床前的8K 360度全景摄像头+5G CPE的医疗机器人,得以将医疗探视推车回传的全景视频和图像,实时传给医生和焦急的病患家属。
这在5G之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改变,非一朝一夕
有着106年历史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新民说过一个很感慨的事:2020年初他去武汉时,看到兄弟医院配备了先进技术的急救车时,心里“非常羡慕”。
当时,已经在北京大兴、北京密云建了分院区,实施“一院三址”的北大第一医院外地病人门诊量达到50%。而如何把三个院区进行资源整合,实现远程会诊、远程监控、远程手术、移动ICU,乃至AI智慧医疗、智慧管理,都是这个院长的内心所急。
他对5G的“觊觎”还有在医学教育的改善。“我们的教学总建筑面积将近1700平米,教学房间18间,如果可以基于5G、AR、VR不受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来共享课程内容,模拟手术,实现医学模拟教学过程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随时组合成为模拟培训的教联体,随时共享手术室高清的图片,随时实现远程示教,结合AR、VR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手术学习,那就是5G对医学教育最大的价值。”
显然,这样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但已在步步趋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为民对5G推动医疗服务的变革非常坚定。
“过去每一个老百姓关注的是看病治病,就是只要能够看上病就行,现在关注是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关注的是要方便快捷看病,所以一定会带来医疗服务模式的变革。”
5G,成为这场变革的技术主角。
在这位院长眼中,人工智能+互联网一定会推动智慧医院的建设,物联网+协同医疗必定推动远程医疗的服务,而物联网+互联网也必然推动互联网医院的实现。
其实在2020疫情期间,全国首例跨省5G远程CT扫描,就是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施的。
在5G商用之前,这家医院在2018年就开始筹备互联网医院服务,通过微信公众号和APP,上线了在线门诊、慢性病管理、多学科诊疗等服务,仅慢病管理就根据22个科室已有的76病种制定了124种慢病服务包,如今每天平均6500人在线就诊,把过去22000人一天的门诊量下降到了1800人,也通过MDT把很多医生的零碎时间进行了优化配置。
在线服务、5G网络,对包括四川的大学华西医院的在内众多医院打造医联体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对科技助力医联体的意义,李为民举了一个肺癌早诊的例子:首先通过5G信息平台以及5G的影像云平台来支撑起医联体的全程管理,通过对肺癌高危人群进行CT筛查,建立肺癌筛查队列、肺节结队列,但是西部地区经济差异大,在不具备医学专家的地区,通过移动车载CT,该医院在龙泉区对3万多人做了CT筛查,而且在具备5G网络的地区,可以用智慧化随访代替以往根据医生个人经验进行随访的情况。
“这样,才能保证不同医院的医疗同质化,让偏远地区也看的上病,看的好病。”
而在中医药领域,5G正在把这个神秘莫测的体系变得更为清晰、有科学依据。
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任胡镜清说,中医药的疗效长久以来被质疑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科学数据,中医药的数据问题其实是中医药的命脉问题,而5G时代,中医的跨空间、跨时间的医药数据,都可以通过收集、处理、分析,结合疗效形成一套规范化的数据,使其解决中医药科学性的根本问题。
“中医药有没有疗效,不能是讲故事,也不能以情动人,而是讲数据,讲证据,我觉得这是5G对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文明,更大的价值。”
5G改变医疗,非一招一式。5G改变人们的认知,更非一朝一夕。
《手术200年》纪录片中,经过了不可思议甚至荒唐的历史,人类花了几千年终于解决了麻醉、消毒、止血的三大手术基石。
5G时代,人们终将不再回到看病难、诊疗慢、误诊多、手术难的过去。
投稿邮箱:jiujiukejiwang@163.com 详情访问99科技网:http://www.fun99.cn
原标题:Terra危机导致与UST相关的DeFi协议下跌80%以上 5月11日,Terra (LUNA)及其稳
互联网+2022-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