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出行回归 从“车的城”到“人的城”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绿色出行回归 从“车的城”到“人的城”
——从我国慢行交通系统建设看绿色出行回归
本期嘉宾: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规划院院长 沈迟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 郭继孚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院长 陈艳艳
“一座为骑车或徒步出行者提供方便的城市,才更宜居。”为伦敦设计自行车高速公路的英国 建筑师诺曼·福斯特如是说。
如今,在饱受交通问题困扰的我国各大城市中,绿色出行正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在共享单车等交通新业态推动下,人们出行开始向慢行回归,与之相呼应的是,越来越多的城市已开始规划并建设城市慢行系统。近年来,住建部分三批组织了80个城市、共106个示范项目,全国已累计建成城市绿道2.09万公里。作为解决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完善以城市步行和自行车道、绿道为主的慢行系统,对倡导绿色出行、建设宜居城市,推动从“车的城”回归“人的城”,具有重要意义。
呼唤非机动车“路权”
记者:近些年来,小汽车数量增长迅猛,城市轨道交通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现状如何?
郭继孚:“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交通而言的,一般是指速度不大于15km/h的交通方式,通常是指步行及自行车。自行车曾经在我国大规模使用,但随着机动车的迅猛发展,我国城市步行和自行车通行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路权受到侵占,步行和自行车在交通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减小。以北京为例,从1986年至2015年,北京市自行车出行承担率由62.7%下降至12.4%。不过,在共享单车的推动下,全国各地自行车交通开始出现“回归浪潮”。
从“车的城”到“人的城”
市民在厦门空中自行车道上骑行。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沈迟:我国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规模庞大、技术水平领先、眼界不够开阔”。我国有较好的慢行交通群众基础、技术基础和设施基础,但我国民众和政策制定者对慢行交通的理解有待深入。如慢行交通专项规划仍以传统的路侧自行车道、人行步道和绿地内人行通道系统为主,缺乏对跨铁路、河流等阻隔元素建设慢行交通专用通道,以及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便捷接驳等方面的考虑和设计方案。
从“车的城”到“人的城”
上海,陆家嘴滨江示范段,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条“亲水道”免费对外开放,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来滨江休闲嬉戏。孟旭涛摄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陈艳艳:近年来,虽然步行、自行车的交通设置逐渐得到重视,但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的现状仍存在。一是设施规划缺乏人性化设计。宽马路、大街区、快速路和高架桥等机动化导向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二是交通动静态管理对慢行交通重视不够,使其在安全性、舒适性上处于劣势。三是自行车停车设施缺失。公交和地铁车站自行车停车设施不足,给自行车出行带来不便。不过,近几年共享单车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自行车的使用,也促进了自行车步行环境的改善。
合理布局公共交通体系
记者:如何看待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作为一种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正在逐步回归的趋势?
郭继孚:虽然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方式正在逐渐回归,但是其通行空间和出行环境问题,依然是现阶段出行者关心的核心问题。2017年 调查数据显示,在行人希望步道得到改善的内容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清除违章占用人行道停放的车辆、步道的宽度和步道的休憩设施。自行车骑行者最希望自行车道得到改善的内容中,排名前三的也是清除违章占用自行车停放的车辆、骑行的宽度和自行车停放设施。
投稿邮箱:jiujiukejiwang@163.com 详情访问99科技网:http://www.fun99.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