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猴 世界难题这样攻克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克隆猴 世界难题这样攻克
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平台实验室,刘真博士借助显微设备对卵母细胞进行“去核”操作。
日前,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团队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体细胞克隆猴的世界难题,首次成功培育出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该项成果于1月25日作为封面文章在线发表在生物学顶尖学术期刊《细胞》上。
在此之前,尽管羊、猪、牛、马、狗等哺乳动物的体细胞克隆都相继成功,但与人类相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猕猴)的体细胞克隆却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没有解决的难题。
为何“名不见经传”的孙强团队能抢先一步获得成功?他们的成功有哪些启示?记者近距离接触了这支中国团队。
面对重大科学难题坚持不放弃,是成功关键
“针对重大的科学难题,坚持不懈地把它攻克,是这个项目成功的主要原因。”在谈及孙强团队成功原因时,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主任蒲慕明院士说。
时间倒回到2000年。
那一年,在经过6年的尝试失败之后,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杰瑞·沙腾得出“基于‘多莉’(克隆羊)的克隆技术实现克隆猴是行不通的”结论。随即,“克隆猴”研究在美国生命科学界遇冷。
尽管被判了“死刑”,但因为“克隆猴”对人类的重要性,全世界仍有不少科研人员为攻克这个难题继续做着努力。
2007年,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季维智和中科院动物所周琪团队的研究发现,“体细胞克隆猴的胚胎是可以达到囊胚阶段的”,这就将此前沙腾教授认为“胚胎发育超越不了八细胞期”的观点否定掉了。随后的2010年,美国的米塔利波夫团队成功移植了克隆猴胚胎,并将胚胎发育的时间延长至81天。
虽然,这枚胚胎没能最终成活,却让大洋彼岸的蒲慕明看到了希望。
2012年,在浙江乌镇举行的中科院神经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小型专题研讨会上,蒲慕明提出神经所一定要马上开展猴体细胞克隆的工作,并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孙强团队。
他对孙强说:“猴子怀孕周期是160天左右,美国科学家还差一半就成功了,我们也很有希望——只要做好剩下的一半。”
于是,在没有现成平台和猴子基地的情况下,孙强率领以博士后刘真为主的团队开启了这项研究。
孙强说:“我们当时在苏州西山租了一块地方作为研究平台。那里环境比较简陋,我们17个人要轮流买菜、做饭。一周7天,每天24小时交替值班,日夜照顾1000多只猴子。”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孙强团队一直没有放弃,硬是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攻克了这一世界难题。
刘真说:“这期间,失败有很多次,但是团队每个成员一直没有放弃希望。我们认为经历一次失败就是排除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失败后更多的是调整心态,分析失败原因,寻找解决途径。”
“猴子是灵长类动物,成本很高,不像其它实验可以不断去尝试。很多实验室可能会因为失败次数多停掉实验。”蒲慕明说,“我们一开始也没有把握能突破,也是在冒险。但一旦我们看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一定要坚持把它做成。”
把已有的技术进行集成和优化,也是创新
据媒体报道,曾参与克隆全球首只体细胞克隆动物“多莉”羊的英国科学家威廉·里奇在一份声明中说,克隆“中中”和“华华”的方法与他们克隆“多莉”的方法“相似”,但有了一些技术细节的“更新”。
投稿邮箱:jiujiukejiwang@163.com 详情访问99科技网:http://www.fun99.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