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猴 世界难题这样攻克(2)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蒲慕明也坦承,孙强团队没有发明什么新的技术,而是把当前世界范围内所有关于“体细胞克隆”相关的 进行了集成和优化。“是把已有的技术巧妙地使用,得到了结果。”
蒲慕明举例说,比如之前米塔利波夫的实验之所以没有成功,原因之一可能是在核移植这一环节中做得还不够细致,“我们就在这项技术上做了进一步的优化。”
孙强团队的成功,精湛熟练的显微镜操作技术功不可没。猴的卵母细胞不易识别,“去核”(核移植的步骤之一)难度大,对技术的要求极高。如何才能清晰快速地识别出细胞核?团队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只有在偏振光照射下,细胞核才能在显微镜下显露“身影”,于是就决定在移除细胞核时借助偏振光设备来实现细胞核的 定位。
为了尽量减少细胞损伤,增加胚胎存活率,整个操作时间必须越短越好。刘真是“去核”的主要操作者。为了能在“去核”过程中做到快速准确,他苦练技术几年,最终能达到平均10秒取出一个核。
刘真说:“整个核移植操作的基础我是利用小鼠卵母细胞进行练习,差不多连续三四个月每天练习8—10个小时。小鼠的基础熟练了,从鼠到猴基础操作并不需要很大的跳跃,只是猴卵母细胞‘去核’更难,需要一个重新适应和熟练的过程。”
借助显微设备,刘真用一双巧手反复练习,在最短时间内、用最小损耗完成“卵母细胞去核”和“体细胞移植”工作,为后续的克隆工作奠定重要基础。
除了操作技术,孙强团队另一个成功的关键是找到了体细胞去甲基化、乙酰化的合适配方。
“这也是从此前华裔科学家、美国哈佛医学院教授张毅等科学家的研究中受到的启发。”孙强说。
蒲慕明说:“生物学很多没有突破的重大问题,并不是说需要开发新技术才能突破。创新不一定是创造新技术和新理论,把已有技术进行集成和优化,这也是创新。”更重要的是,不能只做渐进式、增量式的创新,必须针对领域中公认的难题、有里程碑意义的目标进行大胆跳跃式攻关,这样才能在该领域取得领跑地位。
要想取得更多重大原创突破,须重视本土青年创新人才培养
孙强和刘真二人都没有任何海外留学经历,是名符其实的“土博士”。
去国外好的实验室做博士后,发表好的文章,再回国成立自己的课题组是目前最常见也是相对容易成功的一种模式。很多青年科研人员都选择了这条路,但刘真没有。
2010年,刘真考入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在他硕士二年级时,便加入导师孙强的研究团队,跟随他们一起攻坚体细胞克隆猴这一 难题。2016年,刘真博士毕业时,以他博士期间的学术成绩,申请到国外 实验室是没有问题的。但刘真最终还是决定继续留下来挑战“克隆猴”的难题。
对于这个决定,刘真一直没有后悔过,“我觉得国内当前的科研条件已不同以往,国家对人才培养也更加重视,在国内做出越来越多 的成果是必然趋势。像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克隆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蒲慕明院士多年前就认识到此课题的重大意义,并提出要攻克此难题,对孙强老师领导的非人灵长类平台给予大力支持。在我看来,没有哪个地方能比神经科学研究所和孙强老师实验室给我提供更好的机会和支持。”
蒲慕明也认为刘真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很少会有哪个实验室把一个风险如此巨大的课题,交给一个初来乍到的博士后去做。而我们不但交给刘真这样的年轻博士后去做,还给他尽可能创造最好的科研环境、长期持续的精神鼓励,并提供超出国内一般博士后的待遇。”
投稿邮箱:jiujiukejiwang@163.com 详情访问99科技网:http://www.fun99.cn